疫苗的有效性取决于疫苗的免疫原性,但是在考虑有效性的同时还要考虑机体的耐受性,一种好的疫苗要在疫苗的免疫原性和耐受性这两者之间要取得一个好的平衡(如右图)。伴随着疫苗的免疫原性(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可以对抗病原体的细胞和抗体等)依次减弱,被接种对象对此的忍受能力则依次增强。通常来说,如果采用活体疫苗进行接种免疫,仅需1-2 次剂量就可以产生终身受用的免疫应答;而其它形式的疫苗则需要周期性地进行免疫加强 –第一次的一针不够用,此后定期地还要再补上几针。疫苗(类似病毒的伪军)接种之后,免疫系统对此进行的一系列应答反应。以作为抗原的流感病毒疫苗为例,当经过肌肉注射进入人体之后,首先激活“先天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系统”(innate immunity),并由其中的通讯兵APC进行处理,这包括巨噬细胞(一种体积很大的单核白细胞,可以吞噬抗原体或其它颗粒物质)以及树突细胞(这种细胞长得很像神经细胞的树突,它的作用对于连接先天和后天免疫系统的至关重要)。另外,巨噬细胞可以产生一些炎症分子,这也是为何在注射疫苗之后会出现局部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 ![]() |
此后抗原物质或者携带抗原的树突细胞进入淋巴结,在此通讯兵APC将情报传给作战部队,即可以激活免疫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两类细胞(作战部队):一类是可以产生抗体(也被称为免疫球蛋白,可以结合并且中和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的B细胞,另一类是行使其它不同免疫功能效应的T细胞。请注意,如果抗原物质是此前免疫系统未曾接触过的,或者是由于自身的变化而产生的新型种类,那么免疫系统对此进行应答是由“原始B细胞”以及“原始T细胞”完成的。由此而来,可以产生一些对于该特定抗原具有记忆力的B细胞(其中包括可以长期存活,并且在激活后,产生大量抗体的浆细胞)和T细胞(预防部队),存在于骨髓之中(如右图)。激活免疫系统并且导致骨髓产生这些记忆细胞,并且使其可以在身体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也就是接种疫苗(伪军)的根本目的。 | ![]() |
1) 鸡胚的检查将9~11日龄鸡胚置于检卵器上,照视观察鸡胚是否生活,根据①小血管是否清晰;②胚胎是否活动,观察小鸡的眼睛黑点是否移动。如果鸡胚不动,血管昏暗模糊,变黑或苍白都表示已死亡。2) 接种用铅笔标明天然气室及鸡胚位置,然后在绒毛尿囊膜发育区〈照视时呈现红色〉近胚位处的气室边缘作一记号,定为注射入口。用碘酒消毒注射入口和天然气室端的蛋壳,再用电钻,口腔科用牙钻和小锉刀,于注射入口和天然气室端的蛋壳上锯一小孔,勿伤及卵膜。用大头针通过火焰消毒后刺穿气室端所开小孔的卵膜,这样可避免在注射时液体回流出来。将鸡胚横卧于蛋架上,用无菌l 毫升注射器抽取病毒液体,针头与卵壳成30°交角,由注射器小孔剌入0.5~1.0 厘米,注0.1~0.2 毫升。注射完毕,用胶布封口,封口前胶布用碘酒消毒,并通过火焰烧去余碘,用过的注射器用煮沸法消毒,鸡胚放入35~37 ℃培养。注射后次日,逐日观察鸡胚生活情况,孵育48~72小时后移入4℃冰箱过夜。注意鸡胚必须直立,令气室端朝上。滴定尿囊液的病毒血凝效价。尿囊接种法适用于某些呼吸道病毒如流感,副流感,新城鸡瘟等病毒之培养,唯分离培养不如羊膜腔接种法的阳性率高。 | ![]() |